追求合作共贏
Win win for you and me售前售中售后完整的服務體系
誠信經營質量保障價格合理服務完善基因組原位雜交技術(GISH)對小麥-偃麥草遠緣雜交后代進行染色體組成分析,篩選抗黃矮病新種質。通過優化探針標記、染色體預處理及雜交條件,成功鑒定出攜帶偃麥草抗性染色體的穩定株系。實驗結果表明,目標株系對黃矮病抗性顯著提升,為小麥抗病育種提供了重要材料。
小麥黃矮病(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, BYDV)是威脅全球小麥生產的重要病毒病害,可導致嚴重減產。傳統抗性種質資源有限,遠緣雜交是拓寬抗性基因來源的有效途徑。偃麥草(Thinopyrum spp.)因攜帶抗BYDV基因Bdv2而被廣泛關注,但其染色體片段向小麥的精準轉移仍存在技術挑戰。
基因組原位雜交技術(GISH)通過物種特異性探針標記,可直觀區分外源染色體與小麥背景,已成為遠緣雜交后代鑒定的核心手段。然而,探針標記效率低、非特異性信號干擾等問題常影響結果準確性。本研究針對小麥-偃麥草雜交群體,優化GISH實驗流程,旨在篩選染色體組成穩定且抗性顯著的新種質,為抗病育種提供理論支持。
1. 植物材料:小麥(Triticum aestivum)品種“輪選518"與偃麥草(Thinopyrum intermedium)雜交獲得的F5代群體(共120株)。
2. 儀器設備:威尼德原位雜交儀、威尼德紫外交聯儀、威尼德電穿孔儀、熒光顯微鏡(某品牌)。
3. 試劑:digaoxin標記試劑盒(某試劑)、封阻劑(某試劑)、抗digaoxin-FITC抗體(某試劑)。
1. DNA提取:采用CTAB法提取偃麥草基因組DNA,純度(A260/A280)≥1.8,濃度調整至50 ng/μL。
2. 探針標記:使用digaoxin標記試劑盒進行隨機引物法標記,反應體系含10 μg DNA、2 μL標記緩沖液及1.5 μL酶混合液,于威尼德電穿孔儀中37℃孵育2小時。標記產物經乙醇沉淀純化后,溶解于雜交緩沖液(某試劑)。
1. 根尖處理:取幼苗根尖(長1–2 cm),0.05%秋水仙素預處理3小時,卡諾固定液(乙醇:冰醋酸=3:1)固定24小時。
2. 酶解與壓片:根尖經2%纖維素酶與果膠酶(1:1混合)37℃酶解45分鐘,蒸餾水清洗后滴加45%冰醋酸,輕壓蓋玻片制備染色體分散標本。
1. 預處理:玻片經RNase A(某試劑)37℃處理1小時,70%甲酸變性2分鐘,乙醇梯度脫水。
2. 雜交反應:每片加20 μL探針混合液(含50%甲酰胺、10%硫酸葡聚糖),覆蓋封口膜后置于威尼德原位雜交儀中,80℃共變性5分鐘,42℃雜交過夜。
3. 洗脫與檢測:依次用2×SSC(某試劑)、0.1×SSC(某試劑)于45℃洗脫,封阻劑封閉非特異性位點后,滴加抗digaoxin-FITC抗體(1:200稀釋),37℃孵育1小時。DAPI復染后,威尼德紫外交聯儀固化封片劑。
圖像分析:熒光顯微鏡下觀察,綠色熒光信號標記偃麥草染色體,藍色為小麥背景,每株統計外源染色體數目及斷裂位點。
篩選GISH陽性植株進行田間接種試驗:于三葉期注射BYDV-GAV株系,成熟期調查病斑面積與產量損失率。
1. GISH鑒定效率:120株群體中,23株檢測到完整偃麥草染色體(2n=42+2),9株攜帶小片段易位。
2. 抗性表現:攜帶完整外源染色體的株系病斑面積減少82%–91%,產量損失率低于8%;易位株系抗性呈梯度分布,部分株系抗性與背景小麥無顯著差異。
3. 穩定性分析:連續三代自交后,完整染色體株系外源信號未發生丟失,表明其細胞學穩定性。
通過優化GISH探針標記與雜交條件,顯著提高了偃麥草染色體檢測的分辨率。威尼德原位雜交儀的溫控精度(±0.5℃)與紫外交聯儀的光照均勻性,有效降低了非特異性背景信號。實驗發現,攜帶完整偃麥草7J染色體的株系抗性優,與Bdv2基因定位結果一致;而片段易位可能導致抗性基因劑量不足,需進一步結合分子標記輔助選擇。
與傳統PCR或Southern雜交相比,GISH可同步解析外源染色體的物理位置與結構,為抗性種質創制提供直接證據。未來研究將聚焦于抗性基因的圖位克隆及小麥背景的適應性改良。
利用基因組原位雜交技術篩選出6份小麥-偃麥草抗黃矮病新種質,其染色體組成穩定且田間抗性顯著。優化后的GISH流程可為其他遠緣雜交育種提供技術參考,威尼德系列儀器的應用則保障了實驗的可重復性與精準度。
1. 辛志勇,徐惠君,陳孝,等.小麥抗黃矮病、土傳病毒病、蚜蟲生物技術研究進展[C].2002.
2. 楊慧,米福貴.利用原位雜交確定轉基因冰草中目的基因的位置[C].2011.
3. 肖亞娟.小麥--偃麥草衍生系的農藝性狀及分子標記檢測[D].2020.
4. 季愛昌.櫛孔扇貝擔輪幼蟲細胞系的建立及特征分析[D].2017.
5. 徐麗慧.鯉(♀)×黃尾密鲴(♂)雜交后代的形成及生物學特性研究[D].2021.
6. 葛玉弟.小麥-中間偃麥草抗赤霉病漸滲系的分子細胞學鑒定[D].2023.